又一年清明,青灰色石碑沐浴在春日暖陽中,風掠過永不褪色的銘文,拂過從土地革命到和平年代的一個個烈士英名。紀念館中泛黃的家書在等待回信,生鏽的懷表停在沖鋒前最后的時刻,將生命刻進山河的名字仍在路牌上守望煙火氤氳。雨花台的雨,劉老庄的月,沙家浜的蘆葦蕩,一處處英烈紀念地迎來新一年的祭掃。
白發老者顫巍巍捧出白菊,紅領巾把手舉過頭頂,年輕黨員舉起拳頭……那些永遠年輕的目光,始終注視著新時代的晨曦。那些沉睡的姓名,一次次被守護者擦拭、喚起。那些一再被講起的故事,在街頭巷尾長出新的根系。清明前夕,我們訪問江蘇大地眾多烈士紀念地和他們的守護者,帶來新的故事。火星电竞下载
4月3日,邳州市炮車鎮村民周守前手捧鮮花,來到淮海戰役碾庄圩戰斗紀念館祭奠父親——烈士周蘭香。父親已犧牲70余年,周守前老人談及父親時仍滿含淚水。
碾庄圩戰斗是淮海戰役關鍵勝仗之一。目前,陵園內安葬3700余位烈士,但有名有姓的隻有521位,其他隻能統一進行叢葬,大部分為無名烈士。“周守前老人的父親是園內521名有名烈士中的一員,后人能夠准確祭掃。”淮海戰役碾庄圩戰斗紀念館講解員葛姣說。
兩年前,也是清明,一位烈士后人來到碾庄尋親,葛姣和同事們想盡辦法也沒能找到線索。“望著一對頭發花白的老人步履蹣跚離去時的背影,我的眼淚也流了下來。”工作9年來,葛姣無數次被烈士事跡觸動。這些年除了本職工作,葛姣還義務幫助烈士后人尋親,努力讓更多親屬心有所歸。
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的“慰烈工程”中,邳州市將散葬於全市24個鎮(街道)89個村(居)的3395位烈士遺骸集中遷葬於淮海戰役碾庄圩戰斗革命烈士陵園。
3月28日,來自濟南的華野8縱烈士郭章慶的親屬在碾庄找到了親人。一個月前烈士的孫子打電話找到葛姣,他們根據証明文件得知,郭章慶於1948年犧牲在碾庄東部的小王庄(旺庄),但由於戰時條件有限,隻能就地安葬。葛姣立刻查詢有名烈士名單,未果。年逾七旬的老人仍懷著一絲希望,帶著兒子和侄子等5人踏上尋親之路。“老人給我說,父親犧牲時自己隻有3歲,70年來無時無刻不在想念父親。”葛姣回憶道。
在碾庄圩戰斗紀念館,烈士家人在葛姣幫助下挨個查詢烈士名單,排除音似名、不全名等差錯可能。葛姣又找到一張戰前碾庄圩形勢圖,與“慰烈工程”遷葬前的記載對照,將烈士遺骸安葬處縮小在一座“六百六十四無名烈士之墓”。火星电竞下载這些烈士均犧牲於碾庄圩戰斗,包含王庄村安葬的烈士。
撫摸黑色大理石墓碑,郭章慶烈士家人泣不成聲,他們向著烈士墓三鞠躬,返鄉前還前往王庄村,重走烈士曾經戰斗過的田野。
追思和尋找還在繼續。記者了解到,當地通過多方協作與技術革新,正讓越來越多的烈士得以“回家”。我省啟動“為烈士尋親”專項行動后,邳州作為重點地區,通過協調檔案查詢、DNA比對、人工智能分析等技術手段,已為2000余位烈士找到親屬﹔邳州本地的“丹心慰烈”尋親服務隊聯合新四軍后人、媒體人等,深入鄉村走訪、查閱史料協助尋親。不久前,烈士韓壽福經四代人75年的堅持尋找,最終通過網絡線索和志願者協助確認安葬地,親屬得以祭掃烈士墓地。
在泰興市楊根思烈士陵園中心位置,矗立著一座生動的楊根思塑像。烈士居高臨下俯視敵人,左手握拳、右手緊抱炸藥包,雙眼怒視前方,仿若隨時准備消滅來犯之敵。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也是特級英雄楊根思犧牲75周年。這個清明,楊根思“三個不相信”的英雄宣言一遍又一遍在塑像廣場回響。“從2020年進入陵園從事紅色教育工作至今,5年來,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面孔傳遞出的鏗鏘力量,都深深感染和激勵著我。”陵園接待宣講科副科長王金光感慨地說。
烈士精神感染著越來越多的人,留下許多令人動容的故事。這樣一件事讓王金光印象深刻:2022年11月初,烈士陵園收到一件來自上海的快遞,其中是一輛我軍現役步戰車的模型,寄件人在留言中寫道:“向志願軍特級戰斗英雄(特級英雄)、特等功臣楊根思烈士致敬,英雄無敵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寄件人還叮囑陵園工作人員在烈士犧牲紀念日那天,將模型放到烈士衣冠塚前。快遞沒有留名也沒有地址,此后連續3年,烈士犧牲紀念日前夕都會收到這位群眾的快遞。
對此,王金光充滿好奇和感動。“好奇的是快遞人的身份,感動的是寄件人的堅持。我想這不是一件普通的武器模型,更是一種告慰。”他說。
王金光還接待過一個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學子組成的祭掃團隊。這些青年學子聽得非常認真,講解結束后一名來自內蒙古的北大女生特意告訴王金光,這次來讓她更加明白了“最可愛的人”是為了誰而戰。這讓王金光深受鼓舞,“要讓年輕一輩感受今天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知道現在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革命先輩們在戰場上流血犧牲換來的。”
沿著丹陽市丹西路向南右拐,便進入“杏虎路”。路盡頭一幢簡朴的紅磚二層小樓,是“許杏虎烈士故居”。故居東側,水杉環繞下的許杏虎、朱穎烈士紀念館庄嚴肅穆。
3月31日,滿頭白發的河陽學校關工委常務副主任、許杏虎烈士初中班主任許國棟,又帶著學校中小學生,來回徒步10余公裡,到紀念館緬懷許杏虎、朱穎烈士。
1999年5月8日,時任光明日報社駐南斯拉夫記者許杏虎、朱穎夫婦在北約轟炸中不幸遇難。當年,丹陽市委、市政府在許杏虎故居西側建起紀念館。2001年,許杏虎故鄉高甸村及周邊五龍村、北陵村“三村合一”,改名“杏虎村”。2022年烈士紀念館進行修葺,並於2023年5月8日重新對外開放,改造后的紀念館通過豐富的實物、多媒體聲像等展示手段,從“求學尋路”“英雄故去”“長留人間”三大板塊展示烈士的成長、生活、工作經歷。
“紀念館廣場上兩段5級、8級台階,寓示著5月8日這個特殊日期,提醒前來瞻仰的群眾,這一天,不能忘,更不敢忘。”紀念館講解員許文靜告訴記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每年接待訪客約1萬人次。
最好的紀念是傳承,最高的致敬是奮進。近年來,杏虎村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種植水蜜桃、藍莓等應季鮮果3200畝,並建成萬新西郊藍莓庄園、隆芳生態園等10余家觀光休閑綜合體。去年,杏虎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89萬元。
時間倏忽而過,轉眼已經是為龐幫榮烈士祭掃的第15個清明。4月1日上午,烈士生前戰友、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特巡警大隊劉開祥駕駛“幫榮號”警車,和大隊警輔前往雨花台英模園。擦拭烈士塑像、獻上鮮花,劉開祥又一次給年輕民警們講起龐幫榮的故事。
2010年11月17日,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特巡警大隊原大隊長龐幫榮加班處理一起警情時,面對一輛超速行駛失控的面包車,奮不顧身保護了戰友和群眾的生命安全,自己卻被撞成重傷不幸犧牲,年僅34歲。他在刑警崗位14年,偵破案件2700多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100多名。
龐幫榮犧牲一個月后,南京警方將其犧牲時所在的特巡警大隊武裝巡邏車組命名為“幫榮號”車組,劉開祥就是第一任組長。“我至今忘不了接過‘幫榮號’牌匾時的感受,沉甸甸的,充滿使命感。”劉開祥說,“幫榮”就是要以幫為榮,傳承發揚烈士精神。
“幫榮號”的裡程表忠實記錄著劉開祥和戰友們傳承精神的實際行動——每年行程近20萬公裡,近15年裡執行武裝巡邏任務12萬余次、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2600余人,參與各類重大安保維穩任務700余場次,幫助群眾排憂解難9000余人次。
“巡邏不曾停歇,幫榮曾駕駛過的‘幫榮號’早已光榮‘卸任’,到現在車輛已換新3次。”劉開祥說,如今的“幫榮號”更加智能,行車軌跡能實時傳輸回指揮中心,便於更加快速精准調集力量趕往群眾需要的地方。
“幫榮就活在我們身邊、活在大家心中,他從未走遠。”看著一茬茬在“幫榮號”戰斗過的年輕民警,都在向烈士英雄看齊,劉開祥也很自豪。“我想,幫榮看到他們,火星电竞下载也一定會欣慰的。”
4月3日中午,春日暖陽洒在南京玄武湖畔的周光裕雕像身上。“我們又來看您了。”退役軍人劉海瑞手執一株潔白的菊花,帶領南京市玄武區“追光者”志願服務團隊成員,依次緩步走到雕像前。他鄭重地將菊花輕輕放在雕像基座前,后退一步,挺直腰板,敬了一個標准的軍禮。
2001年,劉海瑞第一次聽說周光裕平凡而偉大的故事。那年11月12日傍晚,時年57歲的下崗職工周光裕途經玄武湖和平門附近時,路遇市民遭3名持刀歹徒搶劫。周光裕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立即騎自行車追上歹徒。搏斗中,周光裕被連捅數刀,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不幸犧牲。劉海瑞找來更多資料,了解這位平民英雄,印象最深的是周光裕生前常說的一句話:“做人要講良心。”這朴實無華的6個字,激勵劉海瑞更加主動地幫助別人。
與周光裕有更深的聯系,還要從去年8月的一個深夜說起。劉海瑞途經玄武區蘭家庄時,發現一位老人仰面倒地,掙扎著怎麼也站不起來。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停車上前察看,確認老人無大礙后,一路攙扶送其回家。“沒想到這樣一件小事,還獲得見義勇為專項獎勵。”劉海瑞有些驚訝,也深受鼓舞,恰好了解到玄武區見義勇為基金會組建志願服務團隊,他欣然申請加入。
去年清明前夕,在祭掃周光裕烈士后,玄武區“追光者”見義勇為志願服務團隊正式組建。從追“光”到發光,劉海瑞參與公益活動,發動力量到社區為居民服務,一直在為志願服務奔忙。“我會盡力發揮‘一點光帶動一片光’作用,讓見義勇為、見義善為、見義智為,不僅成為更多人一瞬間的選擇,更要成為一生的堅守。”他說。(胡蘭蘭 李剛 錢飛 趙曉勇 陳月飛黃兢)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